隨著錄音經驗的累積,我們常會想挑戰更複雜的編曲、多軌錄音、鋪天蓋地的收音設備——但這樣真的能帶來更好的結果嗎?許多經典作品,其實是靠著精簡的編制打動人心,讓「歌曲本身」成為焦點,而不是浮誇的聲響設計。
你真的需要六支麥克風來收鼓嗎?或許一兩支就夠了。滿滿的效果器到底是必要,還是只是讓訊號更混亂?這些問題的答案,往往導向「簡化」才是最有效率、也更具音樂性的方式。
從「少做一點」開始。試著減少你錄每一段的次數。雖然反覆錄音會讓演奏更熟練,但很多時候,最有生命力的演出反而來自一開始,那些還沒太用腦、還保有衝動與靈感的時刻。錯誤的和聲、意外的滑音,常常比你精心設計的還動人。與其追求完美,不如在幾次內抓住核心感覺,這樣更容易得到自然又可用的素材,也省下後製的時間。
收音簡化也有驚喜。大規模錄音常見鼓組上方掛滿麥克風,其實很多情況下一支動圈麥克風,距離鼓組幾尺,對準小鼓上方稍微偏向大鼓的方向,就能得到乾淨又有力的聲音。這種單支麥克風的錄法不見得適合所有風格,但在必要時反而最有效率。
軌道不要堆太滿。現代 DAW 給了我們無限疊軌的自由,但過多的音軌常讓歌曲失去層次與空間。適當留白,讓旋律與段落之間有呼吸的節奏,反而讓作品更有起伏。可以把額外的和聲、樂器只放在副歌或橋段等特定部分,這樣歌曲才會有起承轉合,而不是一路平坦。
混音時也維持簡潔思維。如果你錄得簡單乾淨,混音自然會更輕鬆。不要因為小瑕疵就陷入糾結,比如某個和聲跑掉一點點、某顆低音沒彈準,那些人味其實是加分,不是扣分。很多經典專輯都有明顯的小錯,但一點也不妨礙它成為傳世之作。比起完美,聽眾更在意情感與真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