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ink 林沛儒製作

在現場環境錄音的技巧與建議

·音樂學校

即使擁有合適的居家錄音環境,偶爾將設備搬至不同空間錄音,仍是極具價值的做法。不論是空蕩的禮堂、小型展演空間或排練教室,這些場所都能捕捉到居家錄音難以重現的自然空間感。有時也可考慮錄製實際現場演出,將觀眾反應納入錄音(前提是現場氛圍良好)。以下整理了幾項在較大空間錄音時的實用技巧。

合理選擇麥克風類型

在寬敞場地錄音時,選用以現場演出為設計基礎的動圈式指向性麥克風是常見選擇,例如適合拾取人聲與樂器的基本型號,或專為鼓組與吉他音箱設計的特殊款式。若需使用電容式麥克風,例如架於鼓上方的款式,建議使用內建衰減功能來降低增益,並減少其他聲源的干擾。

善用空間殘響

相比經過吸音處理的居家環境,大型開放空間自然形成的殘響提供了更真實的空間感。若希望保留現場氛圍,可在演出區域的兩側懸掛電容式麥克風,位置距離建議為6至10公尺,朝向聲音來源。若刻意想創造延遲感,則可進一步將距離延長,超過約27公尺時聲波會產生可感知的延遲,適合營造特別的空間效果。

空場錄音與有觀眾錄音的差異

在無觀眾空間中錄音,能完整掌控聲響反射;但若選擇在有觀眾的情況下進行,則須注意人群本身會吸收部分聲波,使殘響量下降。若希望錄下觀眾反應但避免干擾演出,建議將空間麥克風掛得更高,減少直接音的干擾。錄音時可依需要調整收音比例,讓掌聲更響亮或適度點綴整體氛圍。

後製混音的處理

與傳統乾淨的錄音不同,來自自然空間的混響在後製中無法輕易移除,這既是挑戰也是魅力所在。基本混音佈局仍建議從常規開始,例如將主唱、低音與大鼓置中,吉他與鍵盤分散左右。完成基本平衡後,可將空間麥克風聲道左右全開,緩慢融入整體,找到乾聲與濕聲的理想比例。若包含觀眾聲音,則需謹慎處理現場雜音,讓空間感提升而非產生干擾。

透過現場空間進行錄音,不僅能捕捉更真實的聲音層次,也為作品增添無法模擬的臨場氛圍。這種方式雖需更多前置準備與後製調整,但成果往往能為作品注入難以複製的生命力。

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