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ink 林沛儒製作

專訪:爵士傳奇的心路歷程與創作哲學

·音樂學校

在爵士樂的世界裡,有些人不僅演奏出色,更在創作、教育與推動整個音樂類型上留下深遠足跡。這位鋼琴家兼作曲家的音樂旅程,橫跨五十年,從早期與多位巨匠合作,到後來領導歐洲電台大樂隊,出版超過二十張專輯,並獲得多次葛萊美獎提名與肯定。

他的音樂風格深邃而富有層次,影響了幾代爵士作曲人。多年來,他在作曲工作坊裡指導年輕創作者,培養出無數在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的音樂人。如今,一場回顧音樂會即將在紐約舉行,致敬他非凡的成就,也讓世人重新認識他對爵士樂的貢獻。

從回顧音樂會談起

被問到如何為這場涵蓋數十年作品的音樂會挑選曲目時,他坦言過程頗具挑戰。最後的曲目表是由幾位製作人與他共同討論後決定,選擇了 1989 年至 2024 年間的原創作品,兼顧曲風、樂器編制、獨奏者特點與演出時長,力求完整呈現他的音樂歷程。

談到影響力與傳承

當話題轉向「音樂遺產」時,他認為自己在三個方面有所貢獻:

  1. 擴展了大樂隊寫作的形式可能性。
  2. 透過創作,讓各類樂團在技術與表現力上持續進步。
  3. 在教育領域啟發了無數年輕作曲家,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聲音。

他笑說,年輕時並未想過會影響這麼多人,如今回顧一路走來,仍覺得不可思議。

關鍵時刻與重要合作

他分享了幾個改變音樂人生的瞬間:第一次鋼琴課上接觸到的樂理啟蒙、青少年時期親眼看見 Count Basie 樂團的現場演出,以及加入某支世界級爵士大樂團後,受到導師鼓勵開始為大樂隊寫作,並開啟了歐洲電台大樂隊的合作機會,從此在編曲與作曲領域深耕數十年。

喜愛的創作過程

無論是作曲、編曲、錄音還是演出,他都覺得各有樂趣。寫作讓他享受靈感與結構的碰撞;演出則是與觀眾即時對話的快感;錄音雖然有壓力,但也提供了另一種專注於細節的機會。他認為最重要的是別讓技術限制創造力,創作必須保持自由與流動。

給年輕作曲者的建議

他留下了一些寶貴的經驗:

  • 隨時記下靈感,不必急著評斷好壞,後續的發展才是關鍵。
  • 大膽嘗試,問自己「如果這樣會怎樣?」而不是「這樣做可以嗎?」
  • 找機會讓真實的樂手演奏你的作品,從中學習電腦模擬與現場之間的差距。
  • 誠實面對自己的音樂,問自己「這真的是我想要的聲音嗎?」
  • 靈感可以來自任何地方:自然、聲音、藝術、甚至日常生活的小細節。
  • 除了創意,還必須熟練節奏、和聲、配器等基礎技術,才能真正讓作品被精準演繹。
  • 觀察現場樂手的組合與聲響,學會如何透過不同樂器搭配創造獨特音色。
  • 研究經典大師的樂譜,理解他們如何在樂曲中安排層次與驚喜。
  • 記住導師曾說過的一句話:「寫音樂的方式,就是去寫音樂。」

關於教育與啟發

多年來,他在作曲工作坊中與來自不同背景的年輕作曲者交流,見證他們從學習到登上國際舞台的過程。對他而言,這不僅是教學,更是互相啟發。他說,有時候學生的實驗性嘗試會帶來意外驚喜,甚至讓他自己在創作中得到新的想法。

總結

從鋼琴小學生到世界級作曲家,他的人生旅程展現了音樂的無限可能。對他而言,創作是一種探索、一種挑戰,也是一種與他人分享靈感與美感的方式。這場回顧音樂會不只是對過去的致敬,更象徵著音樂創造力的延續與未來。

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