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造一間屬於自己的錄音空間,其實比想像中簡單許多。我們總以為那是專業音樂人或工程師才能做到的事,但實際上,透過一些基本建材與動手能力,就能在自家實現夢想中的錄音室。
打造工作室的第一步:觀念
從他人的經驗中可以發現,家庭錄音室的建設通常不是一步到位的完工,而是隨著時間、使用與調整,不斷優化的過程。聲學錯誤難以避免,但好處是,大多可以後續補救與改善。這種「可以邊用邊修」的特性,正是家庭錄音空間最迷人的地方。
其實不難:材料與技巧
如果你打算自己動手,最常用的材料不過就是木板、石膏板與吸音用的隔音板。比起聘請整組施工團隊,自行建造的成本可以省下不少。重點在於:記得施工時遵守一些基本原則。
其中最重要的就是「室中室」結構:理想的錄音室應該盡可能地與原建築脫離接觸,也就是牆壁、地板、天花板不直接接觸建築物本身,以減少聲音傳導。此外,牆面不應該完全垂直對齊,稍微傾斜的牆能減少聲波反射與駐波問題。
選擇建置位置時,地下室通常是好選擇。一來地下空間隔音效果佳,二來夏天也比較涼爽。不過要小心潮濕問題,除濕機基本上是標配。如果沒有地下室,那麼角落房間或獨立牆面的空間也行得通。
空間大小與聲音的關係
房間越大,聲音的「活性」越強,但同時也更難隔音。如果設備多或要容納多人錄音,大一點的空間會更舒服。不過要注意:空間大代表材料用量也會隨之增加,預算也得多準備一些。
隔音牆怎麼蓋?
架牆時要記得「室中室」原則。牆體與原本的建築應使用橡膠墊、泡棉墊進行隔離,例如上下板接觸處都要墊上隔音材料。
內部結構建議使用「錯位釘法」:在相同底板上,以12吋一根的間距交錯固定2x3木條,讓內外牆可以分開震動,進一步阻絕聲波穿透。牆面建材常用纖維吸音板、石膏板,再加上中間鬆散填入的玻璃纖維棉(例如R-11),既能隔音又能維持溫度。層數越多,隔音效果越好。
哪些工作可能需要專業協助?
有些部分還是建議請專業來處理,特別是配電與插座配置。中小型空間每間2-3個插座就夠用;但如果是大型錄音空間,像某些人每隔六呎就安裝一個插座,方便設備同時使用。推薦使用「表面安裝」插座盒,像是Wiremold的產品,只需要一個小孔穿線,隔音效果也比一般插座來得好。
還有幾個地方也建議找幫手一起完成:
- 控制室與錄音間之間的雙層玻璃窗:可以讓雙方有視覺交流,若預算有限,也能改裝監視器與對講系統替代。
- 隔音門:預製的金屬門價格親民、安裝簡單,且因為有完整密合膠條,隔音效果令人驚喜。
簡易版的處理方式
如果不打算大興土木,其實也能在現有房間中做聲學優化。建議選有不對稱牆面、有角落或凹洞的房間,可自然打散聲波。再配合地毯、棉被、吸音泡棉等材料,適當吸收聲音,降低反射。
但別忘了,空間若全是吸音材料,樂器與人聲會變得扁平乾澀,缺乏生命力。因此,一間理想的工作室應結合「軟」與「硬」表面:一面牆吸音、另一面保留反射,才有聲音的層次與溫度。
此外,有時候只需要移動家具、加入一些雜物,聲學狀況就會改善。曾有人在空曠的房間中放進一張二手沙發,就剛好消除了中間那惱人的小迴音。
工作室永遠不會完工
打造錄音空間,不是一步到位的工程,而是一場聲音與空間的持續對話。每一次調整、每一次錄音,都是一次學習的過程。別怕一開始做得不夠完美,因為錄音室,就像音樂一樣,是可以不斷進化的作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