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ink 林沛儒製作

錄音延遲完整解決指南:如何修正麥克風延遲與 Buffer 設定問題

·音樂學校

在數位錄音環境中,「延遲」(latency)是最常見、也最令人頭痛的問題之一。當你唱進麥克風或彈奏樂器,卻在耳機中聽到延遲回放時,即使只有幾毫秒,也會破壞表演的自然感與節奏感。幸運的是,延遲的成因清晰可追,而解決方式也有一套明確的方法。本篇將從技術原理到實際操作,全面解析錄音延遲的修正之道。

為什麼會有延遲?

在數位錄音中,聲音必須經過模擬/數位轉換(A/D)、處理(DAW、插件、特效)、再轉回模擬訊號(D/A)才會傳到耳機或喇叭。這段處理過程需要時間,延遲因此產生。常見影響因素包括:

  • Buffer Size(緩衝區大小):電腦處理音訊時會以一塊塊資料為單位,區塊越大,CPU 負擔越輕,但延遲越高;區塊越小,延遲越低,但可能導致爆音或卡頓。
  • Driver 與音訊介面驅動程式:低效能或錯誤的驅動程式會增加處理時間。
  • 插件處理(Plugins):部分效果器(例如線性相位 EQ、母帶處理器)計算量龐大,會額外增加延遲。
  • 電腦效能:CPU、記憶體、硬碟速度都會影響整體延遲表現。

解決延遲的核心方法

1. 調整 Buffer Size

  • 錄音時:將 buffer size 設在 64 samples128 samples,延遲會降低到可接受範圍(通常低於 10ms)。
  • 混音時:可將 buffer size 調大,例如 512 samples1024 samples,降低 CPU 壓力,避免爆音。

這是最直接的調整方式:錄音小 buffer,混音大 buffer

2. 使用正確的驅動程式

  • Windows 環境建議使用 ASIO 驅動(如 ASIO4ALL 或音訊介面專屬 ASIO 驅動),而非 WDM 或 DirectSound。
  • macOS 系統內建 Core Audio,延遲表現通常較佳。
  • 確保驅動程式為最新版本,並正確安裝。

3. 開啟 Direct Monitoring(直接監聽)

許多音訊介面提供「Direct Monitoring」功能,讓輸入訊號直接回到耳機輸出,繞過電腦處理,實現接近零延遲的監聽。

  • 適合錄人聲或樂器時使用。
  • 缺點是聽不到 DAW 插件效果(如混響),但可以使用硬體介面內建的 DSP 效果。

4. 控制插件延遲

  • 在錄音軌上,避免使用會增加延遲的插件(線性相位 EQ、母帶壓縮、IR 混響)。
  • 若需要效果,使用輕量化插件(簡單 EQ、壓縮、輕量混響)即可。
  • 混音階段再加入高耗能插件。

5. 提升電腦與硬體效能

  • 電腦硬體:CPU 多核心、充足 RAM(至少 16GB)、SSD 儲存裝置可顯著降低處理瓶頸。
  • 音訊介面:選擇延遲表現良好的專業音訊介面,而非內建聲卡。
  • USB / Thunderbolt:傳輸介面越先進,延遲控制越好。

工作流程小技巧

  • 區分錄音與混音專案:錄音時保持專案乾淨,少用插件;混音時再打開完整效果鏈。
  • 凍結或匯出軌道(Freeze/Render):減少即時運算,釋放 CPU。
  • 善用低延遲模式:部分 DAW(如 Logic Pro、Cubase、Pro Tools)有內建「低延遲模式」,能自動繞過高延遲插件。

延遲的可接受範圍

一般人聲或樂器錄音時,建議延遲控制在 10 毫秒以下。超過此數值,多數表演者會明顯感到「跟不上」或「被拖住」。專業錄音室通常能將延遲壓到 3–6 毫秒,接近即時演奏的體感。

結論

錄音延遲並非無解,它來自數位處理的本質,但只要懂得調整 buffer size、使用合適的驅動程式、善用 direct monitoring、避免高耗能插件,再搭配良好的硬體配置,就能將延遲降到最小,保證錄音與演奏的即時感。最重要的原則是:錄音講究低延遲,混音講究穩定性。靈活切換設定,就能同時兼顧表演流暢與混音品質。

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