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ink 林沛儒製作

缺乏自我意識的危險

·心理

在這個世界上,有些人外表看似正常,內心卻徬徨無依,缺乏明確的自我意識。他們不確定自己是誰,不知道真正想要什麼,也無法分辨應該信任誰。他們的內在核心空洞,心裡總在悄悄問自己:我應該喜歡什麼?什麼才值得認同?什麼時候該笑?在觀察中,你會發現他們的喜好和觀點快速變化,今天喜歡某位藝術家或一種立場,明天就換成另一個。他們彷彿不斷向世界發出訊號,請告訴我該成為怎樣的人。

這種人格常源於特定的童年經驗。小時候,他們的獨特性從未被自我中心的照顧者真正關注。父母無法放下自身的需求,蹲下來用心認識這個新生命的特質、喜惡與想法。他們太過脆弱,無法專注傾聽,也無法引導孩子探索自我。於是,孩子失去了向內察覺的能力。唯有在早年有人耐心陪伴,尊重並引導我們表達想法,我們才可能發展出穩固的自我感。

若父母強行灌輸唯一的價值觀,孩子就會學會迎合與服從,把生存建立在犧牲真實自我的基礎上。這樣長大的「無我者」往往彬彬有禮、體貼入微,習慣觀察別人的喜好並全盤接受。他們並非短暫假裝,而是全心投入別人的世界觀,甚至忘記了自己的存在。然而,這樣的順從背後積累著壓抑與憤怒,因為他們從未有機會練習坦率表達需求。當關係出現裂痕時,情緒往往會以失控的方式爆發。

與他們建立親密關係的人,起初會感到被細心關注,對方急切想知道你的品味與偏好,讓你感覺被珍惜。但隨著他們的生活圈或價值觀改變,你可能瞬間從被崇拜的對象變成令人厭惡的人。他們會指責你控制自己,卻忽略問題根源在於他們缺乏自我,無法分辨被愛與被控制的界線。最終,你可能被毫不留情地拋下,即便你其實很適合他們。

對於這樣的人,最重要的是讓他們明白,我們並不是要再一次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於他們,而是真心想認識那個他們從未被允許探索的自我。我們不要求他們附和,而是願意耐心傾聽、理解,並且給予他們自由成為真正的自己。這或許是他們一生中最罕見、也是最重要的禮物。

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