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破現狀,幾乎違反了我們天性裡所有追求穩定的本能。可如果想成長、想真正活得精彩,就得願意在習慣的路徑中製造裂縫,去探索新的、值得的方向。寫歌的過程,正好是一套訓練顛覆思維的工具。以下幾個面向,能幫我們透過創作進入「跳出框架」的狀態。
擁抱多元觀點
創新需要跨界與合作,寫歌也是這樣。當不同背景的創作者坐在同一間房裡,他們帶來的,是不一樣的經歷與聲音,從歌詞到旋律都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組合。這種願意混合風格、融合視角的態度,也能套用在生活與工作中,讓我們不至於陷入那些早已失效的舊方法。
找到新穎解法
好歌往往是用全新的角度,講老掉牙的主題。關鍵不是題材本身,而是切入的方式。愛情歌寫了千百首,但〈My Girl〉和〈Every Breath You Take〉帶來的感受天差地遠。這種發散式思維,不只適用在音樂,也適合用在解決問題上——舊話題可以翻新,老困境也能找到新路徑。
創意與結構的平衡
顛覆現狀不只是靈光一閃,更需要持續的紀律。寫歌亦然。偶爾被靈感擊中固然浪漫,但能每天坐下來,把靈感拉進現實、完成一首又一首,才是讓音樂成為長久收入的根本。要改變現狀,不能等到條件完美才出手,而是持續投入時間與精力,去實驗、去落地,讓創意成為習慣。
經驗中,常聽到的潛台詞是「維持現狀比較安全」。但事實上,現狀安全只是暫時的,我們永遠不知道下一個轉角會遇到什麼變化。與其被動等改變,不如像寫新歌那樣,主動去尋找新的思路與方法,把不可預測變成我們的優勢。借用范德堡大學創新中心負責人 David Owens 的話來改寫:「改變是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,顛覆則是我們對別人做的事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