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年來,許多創作者在課堂、工作坊、甚至線上交流中分享自己的作品,有些人逐漸成為專業詞曲作者,甚至拿下排行榜冠軍。但更多時候,聽到的歌其實只是「不錯」——然而在商業音樂世界裡,「不錯」遠遠不夠。真正能讓聽眾動容、讓製作人與唱片公司眼睛一亮的,是那些能打動人心、結構扎實、意象鮮明的詞。
回顧無數成功與失敗的案例,歌詞裡有幾個反覆出現的「地雷區」,一旦踩到,作品往往難以脫穎而出。以下五個陷阱,是創作者最需要注意的:
1. 無法有效溝通
許多詞曲作者把寫歌當作自我療癒的出口,情緒如洪水傾瀉到紙上,卻忽略了聽眾的感受。太過抽象的意象、隱晦的象徵,往往讓聽者無法產生共鳴。
如果想讓別人被感動,就得讓他們在歌裡看到自己。不是單純講「我的故事」,而是用你的故事讓對方想起「他的情感」。最動人的歌詞,往往讓聽者驚訝於詞作者怎麼能精準寫出他內心的感受。
2. 只說,不演
直接告訴別人「我很難過」或「我想你」,的確能傳達訊息,但卻很難讓人「感受到」情緒。真正能讓人心頭一緊的詞,通常是透過具體的動作、畫面與細節,讓聽者在腦海中「看到」一個場景,彷彿在看電影。
例如:「凌晨兩點,我在空蕩的房間裡摸黑找到你的舊 T 恤,還殘留著夏天的味道。跪在地上,我對著天祈求……」——不需要直接說「我想你」,聽者自然就能體會那種孤獨與失落。
一個簡單的記憶法是 AID:
- Action(動作)
- Image(畫面)
- Detail(細節)
副歌通常是總結與情感爆發的地方,而細節與畫面則多半放在主歌,幫助鋪陳故事。
3. 標題與歌詞脫節
標題應該是整首歌的核心。好的歌詞會一步步把聽者帶到那個標題,讓人聽到時覺得順理成章。
舉例來說,如果標題是〈戰爭中的心〉,歌詞裡卻沒有任何與戰爭有關的詞彙,聽者就會覺得不夠有力。相反地,若歌詞中出現「子彈」「投降」「武器」等意象,就能自然地把情感推向標題。
在創作時,可以先列一張「關鍵詞清單」,將與標題相關的詞彙記錄下來,寫詞時適度加入,讓整首歌的概念更加統一。
4. 第二段毫無新意
就像讀小說時,若第二章只是重複第一章的情節,讀者很快就會失去耐心。歌詞也是如此。
第二段主歌應該推進故事或情感,而不是單純換句話說同一件事。寫到這裡時,問自己兩個問題:
- 接下來發生了什麼?
- 還有什麼細節可以補充?
這能確保歌曲有層次感,讓人一直想聽下去。
5. 老掉牙的陳腔濫調
「我在你眼中看見星辰」「牽手走在河邊」「直到最後一顆星墜落」——這些畫面可能在幾十年前很浪漫,但如今已被用到聽眾麻木。
偉大的詞作者往往願意不斷重寫、打磨,直到找到最有力、最原創的表達方式。不要害怕刪掉「還可以」的句子,因為只有「令人驚艷」的詞,才能讓聽者停下來,想一聽再聽。
結語
好歌詞不是靠運氣砸下來的。它需要細膩的技巧、反覆的推敲,還有面對平庸時不妥協的決心。當一首歌能同時打動聽眾的耳朵與心,它自然會被記住、被傳唱。
與其寫五十首「還不錯」的歌,不如寫出一首真正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作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