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國近期透過一份高度機密的「技術能力通知」,要求蘋果在全球範圍內建立後門,讓政府能存取加密的 iCloud 使用者資料。這項要求不僅影響英國本地,也波及全世界的蘋果用戶,引發對隱私與監控的激烈爭論。
根據《調查權力法》賦予的權限,英國情報單位早已擁有廣泛的監控手段,能要求電信業者保存使用者上網紀錄,甚至具備進行大規模駭入的能力。但這次的通知矛頭直指蘋果在 2022 年推出的「進階資料保護」功能。該功能採用端對端加密,只有使用者自己能掌握金鑰,連蘋果本身都無法解密。這樣的設計保障了隱私,但也讓政府完全無法介入。
端對端加密並非新鮮事,早在 1990 年代的 PGP 郵件加密就已存在。近年來,像是 Signal 與 WhatsApp 這類通訊軟體,則利用複雜的「雙重演算法」確保訊息安全,並具備前向保密性,即便金鑰外洩,也無法回溯解讀過去的訊息。這類技術對監控單位來說形同天敵。
問題是,蘋果會不會在壓力下讓步?過去蘋果曾在 2016 年拒絕美國司法部要求建立 iOS 後門,即便案件涉及恐攻調查,也沒有妥協。最後 FBI 是透過第三方花費鉅資才成功破解。如今在英國,蘋果最有可能的做法是針對當地用戶停止進階資料保護服務,而不是全面拆除加密系統。
對重視隱私的使用者來說,這場拉鋸戰再次提醒人們要主動採取保護措施,包括使用具端對端加密的通訊軟體、啟用磁碟全盤加密、選擇不留紀錄的 VPN,以及透過 Tor 匿名瀏覽。雖然這些做法可能會引起政府關注,但仍是維護個人數位自由的重要手段。
隱私不只是個人偏好,而是基本人權。在科技與監控角力不斷升溫的時代,能否守住這道防線,將決定人們未來的數位生活是自由還是被監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