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ink 林沛儒製作

GPT-4.5 智能不足的震撼登場

·科技

人工智慧的熱潮似乎正在降溫。最新推出的 GPT-4.5 雖然是目前成本最高的 AI 模型,但整體表現卻讓人失望。它沒有打破任何基準測試紀錄,沒有獲得獎項,也沒有展現突破性的功能。官方強調的賣點是「更自然的人類對話氛圍」,但這種「氛圍」難以客觀衡量,對於期待重大飛躍的群眾來說,顯然無法滿足。

高昂的價格也是爭議之一。與其他模型相比,GPT-4.5 的使用費用高達每百萬輸出 token 150 美元,遠超過市場既有水準。目前甚至僅限高價方案的用戶才能體驗。雖然官方聲稱它在「幻想錯誤」上有改善,但實際使用後仍會犯下基本錯誤,例如詞彙計數上的失誤,顯示出智能不足的問題仍未解決。

在程式設計與科學領域,GPT-4.5 的表現依舊落後於其他專注深度思考的模型,不僅效能不足,成本更是數百倍。相較之下,其他競爭者如 Gro 模型在市場上反而被認為是表現最佳的選擇。這使得 OpenAI 面臨嚴峻挑戰,因為他們需要龐大資金來維持高估值,卻沒有帶來對等的技術突破。

部分觀點認為,GPT-4.5 之所以顯得平庸,是因為團隊在嘗試訓練 GPT-5 時未能實現顯著進步,只能退而求其次,推出這款過渡性的模型。官方甚至透露,未來的 GPT-5 可能會更像是一個「路由器」,依據提示自動切換不同模型,而非單一強大的突破。這與人們對人工智慧快速逼近「奇點」的期待形成巨大落差。

不過,對電腦科學學生與程式設計者來說,這樣的停滯也不是壞事。現有的 AI 工具已經能提供實用的協助,但真正能發揮價值的仍是具備專業判斷力的人類。AI 的角色更像是一個助理,而非取代者。

總結來說,GPT-4.5 的出現提醒了我們:人工智慧的發展或許並不是無限加速的直線,而更像是一條逐漸趨緩的曲線。與其過度期待超智能的降臨,不如回到現實,善用現有工具,並持續提升自身能力,才是應對未來最務實的選擇。

延伸閱讀